400-816-1413

您的位置:

产业头条 乡村振兴要建好九个“园”,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

乡村振兴要建好九个“园”,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

2021-09-27 18:26:00 来源:一诺农旅规划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原风貌、原生态,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衔接,古典与时尚的互融,传承与创新的契合。精准把握未来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、功能定位、价值逻辑及思维方式,是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关键。

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是中央乡村振兴的宏观大政,要将这五大目标任务细化、实化、应以“九园之乡”的价值追求和思维逻辑,设计架构,定位功能,引领走势。

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

给农民一个宜居、宜业的家园是乡村振兴最重要、最核心的内容。宜居宜业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。

一是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生意“四生契合”。不仅要生产、生活契合,还要和生态、生意相契合,要创造“身在青山绿水间,心在唐诗宋词里”这样的宜居环境,还要做好市场开发,只有好产品,才能卖得出去、卖个好价钱;只有好景点,才能引来游客,使风景产生价值。不然,假设有再好的生产、生活、生态条件,市场若不活跃,也是死水一潭。

二是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业、农产品市场服务业“三产融合”。中国人多地少,小农户应在发展粮食和特色养殖业的同时,大力发展乡村的二、三产业。农业服务业,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,是当前我国农业的短板,应破除“谈农色变”的旧观念,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,为农民开拓“离土不离乡”的第三就业空间,减少背井离乡的远征打工。

只有做好“四生契合”、“三产融合”,农民才能就近就地就业、宜居宜业、安居乐业。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乡村振兴一定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,让农民说了算,不能只顾宜居不顾宜业,更不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定位是否宜居宜业,这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大逻辑、关键点、要害处。

农品高效生态的田园

高效、生态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。现代科技的植入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但农业的生态化却远未成形。要实现农业的高效生态目标, 应坚持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的发展理念,这一发展思路也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最佳捷径,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就是要求发展既讲高产,又讲高质的生态有机绿色农业,只有高产高质,才能高效。

中高端现代需求就是有机、健康、绿色产品,好土壤才能产出好产品。我国推行的“减肥”、“增绿”计划虽大见成效,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差距较远,化肥、农药施用量依然很大,要让人们吃出健康来,发展生态有机健康农业,通过饮食调节实现营养平衡。

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

纵观历史,人类财富积累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土地、第二阶段是机器、第三阶段是金融、第四阶段是教育、第五阶段是康养。如今人类正处于第五阶段,有人戏称现在是“忙人进城、闲人下乡;穷人进城、富人下乡;为生存的人进城、为生活的人下乡”,虽为戏言,却折射出休闲养生已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。

未来到乡村休闲养生的人群主要有四类:富人、老人、闲人、高智商的人,其中老人为主要群体。我国“未富先老”的状态已经呈现,农村的老龄化进程比城镇更快。只有富有诗意的环境才能点燃激情、激发活力,使人产生诗情画意的美感,只有“诗意地栖居”才会让人产生和美恬静、舒适安逸的幸福感,这才是适合人类休闲养生的理想状态。

如今,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时代,未来的乡村建设既要尽力而为,又要量力而行,因地因时制宜,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,让“逸园”中人跟上时代,“逸”得现代。

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

未来的乡村建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,就必须破除“驾驭规律”、“人定胜天”的旧理念,树立遵循规律、天人合一的新思维。乡村振兴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,最紧要的是做好三件事,即改土、治水、净化空气,使动物、植物各安其家,快乐生长;让人与自然各美其美,和谐相处,创造山水田林河湖草、鸟兽虫鱼微生物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。

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

游子“叶落归根”,商人“衣锦还乡”,官员“告老还乡”,乡愁是人对家乡的特有感情,纵观历史,古往今来,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,从乡野渔樵到庙堂乌纱的心路历程都表明“吾心归处是故乡”。

自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,跨越半个世纪,从乡村走进城市的几代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很多人还长期处于“一脚城里一脚乡”的两栖状态,他们对乡村的记忆和怀念深深地刻在脑海里,乡愁是几代人特有的情感,是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。留住乡愁就是为了留下那段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,让人们在人生的后半场找到“于我心有戚戚焉”的场景缅怀。

乡村建设必须坚守“迭代”而非“换代”理念,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,决不可推倒重来,务必尽可能多地保持当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、原乡土风貌、原民俗韵味。保护传统,留住乡愁,并非排斥现代,应遵循“外面五千年、内里五星级”理念,让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。

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

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,传统农耕文化正遭遇断崖式沉没。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,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呼声渐高、重视程度渐深,但在具体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其表象,但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中思想理念、思维方式及制度建设的传承。

历经成百上千年的积淀,一些切实可行、长盛不衰的乡里制度,耕读传家的家风、家教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,需要人们收集、整理、传承、活化。传承农耕文化不可只重表象、丢弃本质,只重形式、失去精髓。

缓解社会压力的后园

“小乱避城,大乱避乡”是因为乡村可以长期与外界隔绝,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循环系统,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能够在那里繁衍生息。从宏观层面看,人与劳动的关系根据时代不同呈现出不同特点,农业文明时期,是“人与无偿劳动的抗争”,工业文明时期是“人与无益劳动的抗争”,人类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将出现“人与无处劳动的抗争”。若想解决“无处劳动”的矛盾,就要发挥乡村的人口“蓄水池”及内循环作用,使乡村成为缓解社会压力的后园。

民间矛盾调处的谐园

中国农民聚族而居,世代沿袭,形成村落。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,社会关系相对稳定,大规模撤村并居,一旦打破这种稳定与平衡,就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,乡村就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。中国乡村的治理,依靠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,称为“第三领域”。

乡村调处矛盾大多依靠德高望重者出面调停,这也可以说是国与家、上与下、官与民、公与私的对接枢纽,是乡村各种矛盾的缓冲带。通过调解民间纠纷、评判是非获得权威,通过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获得声望,通过维护村庄共同利益获得地位,在村庄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正是当下需要挖掘培育的乡村治理新动能。地相近、人相亲、心相通、情相牵、邻里和睦、乡风文明,才是乡土中国的特色及治理有效的社会生态。

累积家园红利的福园

“远亲不如近邻”是邻里在长期相处中建立起彼此信任、互帮互助的紧密关系,也是乡土中国的宝贵资源。在这个环境下,只要讲承诺守信用,严格约束自己,就会积累成一种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社会福利,即“家园红利”。这个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又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的“家园红利”,在资源配置、矛盾调处、邻里互助、临时救危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熟人环境积淀的社会福利,是乡村社会自我平衡、自我净化、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,也是乡村德治的重要内容,对于完善乡村治理价值巨大、意义深远。应充分挖掘这一世代积聚的宝贵资源,大力弘扬这种诚信为本的传承精神,重构乡规、民约,加强乡村信用体系建设,让“家园红利”成为打造幸福乡村价值链的重要环链。


企业选址就找园见选址
真实信息
真实信息

海量项目资源
实地认证绝无虚假

精准匹配
精准匹配

根据您的需求
提供最佳选址方案

专业团队
专业团队

全流程免费带看
直到满意为止

免费服务
免费服务

不收取选址
企业任何费用